Thursday, October 4, 2007

日本人的故事

原文链接:http://www.kakug.com/blog/archives/236

一位叫做松冈洋明的日本老教师,筹集7000万日元计划捐助中国偏远地区小学教育,结果这笔资金却被几名某部委官员借款用于投资,数年至今分文没有归还。如今,这位日本老人,对能否成功捐助大陆地区教育,感到绝望。

正如老人所说:""我在中国的遭遇如果被公开,普通的日本人会怎样理解我的悲愤呢?"松冈多次想向他的同胞说出真相,他知道一定会引来蜂拥的采访和报道。但他没有那样做,他解释说,他不愿看到日本民众对中国增加恶感,中日两国之间因为他而多一些对峙。"

故事二:贵州山区的小学。

我们班里的一名同学参加了支援西部的"春晖行动",志愿去他的家乡贵州的边远山区支教,当看到他带回的照片,听到他讲述的故事,我才知道原来还有那 么贫困的地方。一个叫做中洞的小学,在一个溶洞里,没有顶棚,两件破房子,没有电,一块大石头当黑板,这里只有小学,小学毕业就要去相对发达的地方打工 了。这里的教师是上海交大的学生,他在这里支教两年后就可以报送研究生了(不管怎样,去支教的大学生都是伟大的)。学生很少有课本,循环使用,上边没有什 么财政拨款,甚至连义务教育都不是(这一点,连河南都不如,据我所知在河南省,所有的农村孩子上中小学都是不要钱的,义务教育,所有费用全免,甚至还有贫 困生资助,当然城里孩子还是要缴纳高额的学费的)。

我想如果那些去了北京上海的老外,是无法想象在大城市的歌舞升平,一片和谐盛世,怎么还会有如此贫困的地方。中央的教育政策在这里纯属扯淡,上边的经费没有,即便有也早被上边扣掉的一干二净。一方面,地方领导表示了困难,一方面依旧大吃大喝,问题始终解决不了。

这些贫困地区,除了偶尔的地方捐助,几乎没有什么人去关心,去关注。恰巧,在我这位同学去的某个乡,他看到了"日本"两个字:这里的一所小学是日本人主动捐助的,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帮助这些贫困的孩子(不知道是不是松冈老先生赞助的),所以盖起了这所小学,有教室了,有电可以用了,大概是政府根本没有人去关注这里的教育,所以村长也很感激,这里的每一个村民都对日本人感恩戴德,就在小学上表明"日本友人捐赠"。 后来一个支教的学生来到这里,看到了日本两个字,很是气愤,就要求村长把日本两个字盖住。村长答应了,找了张纸把日本两个字糊住,再后来,这个支教的学生走了,随着风吹日晒,纸掉了,日本两个字又一次显现出来。这就是第二个故事。

故事三:日本人在长春的记忆:

与其说是日本人在长春的记忆,倒不如说是我在两年前在前满洲国的首都――长春生活一个月的见闻而已。

长春由于曾经被日本长时间占领,所以在长春留下了许多历史痕迹,例如那满洲国的日式政府建筑许多被吉林大学利用起来。长春市政府办公地(现在好像搬 了)是前关东军司令部大楼,十几层的老建筑,使用了七十年依然完好无损,据我姑父说讲墙体有一米厚,极其坚固,而且设计合理,设施完善,和我们的豆腐渣工 程倒是可以比较一下。而现在长春最长的那条大街叫做人民大街,也是日本人在满洲国那会儿修的,内战结束后为了讨好苏俄曾经改名字叫做史达林(斯大林)大 街。这条街很宽,而且地下排水、管道设施都很完善,在现在也是很先进的,很合理的。这与现在北京上海下场小雨就水漫金山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现代的中国 人、政府规划还不如七十年前的日本殖民者,这部让人感到汗颜吗?

在东北,我碰到的司机有爱扯历史的,总是不住的怀念日本占领时期;在公交上,给老年人让座后,有几次听到"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的答谢声,总是平 添几分别扭;在满洲国皇宫参观,日本游客的安静和中国游客的喧哗,连导游都撇嘴,总是觉得几分难以言语的感觉。这就是我的第三个故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