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故事 - 已故的往事
非常好的一個blog,推薦每一位對粵文化,對廣東有愛的人閱讀裏面的文章.
---------------------------------------------------------
Sent to you by iveney via Google Reader:
从广州回乡下,以前是要搭船先到江门,然后搭车去棠下,再行三公里就到良溪了,那时搭的船叫花尾渡,为什么叫花尾渡呢?旧时很多人不识字,为免搭错船,就在每一只船的后面画上不同的花卉图案,以作识别。渡——广东人称船为渡,所以就叫花尾渡了,花尾渡在现在35岁以下的广东人已无认识及记忆,而且图片资料又甚少,所以有必要详细讲述,以留史话。
在我记忆中最早时的花尾渡拖轮是烧煤的,船身是铁红色,船舱装煤,有一块绿色的大帆布盖着防雨水,船顶有一支粗约50cm的大烟囱,长约三米多,通常漆成黑色,在上近顶处画有一个红五星,星两边各画三条黄色的波浪纹。因为在珠江水域的单行船都以红星为字头,长烟囱旁边有两个细烟囱,长约80cm,上部弯曲,这两个是汽笛,响起来震耳欲聋,在河道上三公里远仍清晰可闻。通常开船时或在河道转弯及紧急情况下拉响,成为珠江三角洲水乡的一道风景画,也曾经牵动很多侨眷等待海外游子归来盼望期待的心。
甲板舷有一排旧的橡胶轮胎或是用藤编织成榄形的球,用来减轻拍拖时两船的碰撞。当客轮在码头离开或埋岸时,拖轮与客轮要并排用缆绳紧固由拖轮将客船拖出或推入。广东人以男女恋爱相约去街称之为"拍拖",而恋爱成功要结婚称为"埋岸",皆由此起。而拖轮与客船分开称之为"甩拖",则是指恋爱分手。客轮没有动力,只有一台发电机,供给船上的电灯用,电压是36v,25w。四格舱位一支灯,每格舱位宽约60cm,用一件高低板隔开,高位约20cm,低位约10cm,高处放在头部,睡觉时遮挡住隔离的人。如果隔离是个大鼻鼾,那你就无法入睡了。
每个舱位都有个窗,是向下收藏式,提起来可以关窗,听说还有是救急逃生用,窗顶有一个阁架,上面放着水松木做的方形救生衣,在客船离开白鹅潭,船员就要旅客安静,教大家怎样穿救生衣。每一个舱都要教一遍,然后才开晚饭。这时服务员戴着口罩用托盘将饭依序派发,饭用鸡公碗装,有两条菜,一块肉,有时是排骨饭。约15分钟后,服务员就提着铝水煲给旅客饮用,服务很周到。战后的中国,提倡新风尚,那时人与人之间很和谐,令人怀念。船舱为三层半,底层装货,起到稳定重心作用,中层是四等舱,分上下床,约120个床位。上层稍细,是三等,约100个床位;再向上更短一些,约60多个床位。船员及服务员也在这一层,是为二等。在1974年左右,因大量知青来往,将舱底也改成客舱,编为五等。我记得那时母亲嘱咐我,买票前要向票务员要近舱口的上床位,因为一旦发生什么突发事情,容易逃命。
那时广州大沙头码头是客船通往江门、三埠、开平、肇庆、梧州、沙坪等地的客运码头,聚集了很多客船。与"搭船"与"搭车"的上落叫法相反,从岸上到船舱叫"落船",而从船舱到岸上叫"上船"。在1962年之前,搭客并不多,船舱宽敞干净,直接由岸边搭桥板落船。1963年后国内经济好转,人流大了,有时就要"过船"(因为等待出航的客船太多,泊埋几层,而先开船在外层,所以要穿过几只船)。到了1969年多了知青,船只也随之增加,班次也密了。而1974年后,更是经常有加班船,那时我试过要"过四只船"(穿过四只船的意思)!
以前花尾渡的字头是"曙光",江门船是曙光302、304,三埠是曙光305、306等。并且还分日班船及夜班船,日班船通常在早上八点开出,约晚上六点到埠;夜班船通常下午八点开出,次晨六点左右到埠。我通常搭夜船,客船开身后经过海珠桥出白鹅潭,沿路欣赏到珠江岸边灯光夜景。出了白鹅潭,就一片寂静漆黑,这时拖轮就解缆改为前拖。此时更是万籁俱寂,只有江水拍打船舷的声音。船身轻轻的摇摆,像在母亲的摇篮中。甜美地睡上一觉,在三等舱,有小卖部,烟酒小零食。在1967年,船上开始有广播,在晚饭时至九点播放一些广东音乐,早上用来提醒旅客起床。
在文革之前,夜船开出白鹅潭船员要点着几串炮仗,向江面抛去,然后撒纸钱,洒水饭。行至甘竹滩或莲花山,就停下船来,拖轮鸣笛三声,客船响钟三声,然后又是烧炮仗,撒纸钱,洒水饭。日船没有这程序,当时我很奇怪,问那些船员为什么。他们都不答,后来有次我搭日船,问起此事,船员说:"因为甘竹滩以前是险滩,曾经有沉船,死了很多人,鸣笛响钟是致哀,撒纸钱是买路,洒水饭是要饿鬼让路。你晚上问为什么,肯定没人回答你,晚上不能提起鬼呀。"
1966年文革开始了,破除迷信,取消了这个程序。在旧历七月,也是新历的八月,我搭船回乡下,走到甘竹滩附近,突然风雨交加。此时拖轮响笛长鸣,停了下来。客船船长打旗语和打灯了解情况,又大声传话,后来拖轮掉头过来,"拍埋"(停泊在一起)之后拖轮有人上了客船,我和一些旅客都紧张地想知道发生什么事。只听得两个船长在议论,拖轮船长说:"现在七月十四,走到这里,突然风雨交加,不知道是什么预兆,我不敢前进啦。又不让烧炮仗撒纸钱,这条船几百条认命,我负责不起啊。"客船船长回道:"撒纸钱你不怕回去被人'斗'(文革的流行词)啊!"两人商议了很久,拖轮船长说:"我宁愿掉头返回广州,早上再走一趟,人命大过天。"客船船长对我们这些在旁的旅客说:"你们什么都不要对别人说!"于是两船掉头返回广州,第二天早上再启航。
不过从此以后珠江内河航运就祸事接踵而来,甚至结束了它的辉煌。在1975年,肇庆船沉没,逝者甚多。那夜有一对嫲孙,本在下一站上船。但孙子突然哭闹,一定要上船,并跟着别人走到驳艇(在珠江水域航道旁的大镇,通常设有站点,此时就有一只宽约1.2米、长约5米的小艇。把小艇划过来泊在客船旁,艇家用手拉住客船的船舷,旅客要跳过去,儿童则由大人提过去,然后再将旅客载埋岸)。嫲嫲拗不过,只好跟着过艇。想不到当离开客船约二十来米,就看见客船沉下江去。所以老人家常言:"行船搭车,细佬仔扭计,定有怪事发生(坐船坐车,小朋友哭闹,一定有怪事发生)。"这个故事在当时流传于珠三角一带,那时正值文革紧张时期,事件马上被禁流传。而在1980年正月,一艘去三埠的曙光401客船在开平水口附近遭受龙卷风吹袭,霎时间沉没(据说是侧翻,不过30秒就全船沉没)。许多人在睡梦中逝去,震惊中外。次年,珠江水域取消了内河客运,正式结束了花尾渡的辉煌历史,成为了一段悲喜的回忆。
————————————————————————————————
作者:雄哥,文章来源这里,略有删改。
旧社会总不乏迷信流言的影子,从影子中细探一番,往往有令人惊喜却耐人寻味的发现。花尾渡从出现到消逝,那个时代的人文文化也可见一斑。或者今天在珠江夜游的游艇上想起当年渡船的故事,会为由前人在不断探索后新生的今天而感叹!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广故事-讲广州故事 品广州文化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