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

convert2mp3 flac sample.cue sample.flac
xxxx: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 文/芮成钢
青年文摘绿版2009年第8期·今日视点
一所大学请我去演讲,我问了大学生一个问题:作为中国人,你有自豪感吗?大家一致回答,有!我问:那到底是什么让你产生这种自豪感呢?有人回答是长江、长城,也有回答是经济的高速发展、5000年的文明、文字,奥运、火箭升空……
我紧接着又问:假如清晨醒来,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菲律宾人,你还会为自己感到自豪吗?或者,你变成了一个卢旺达人,生活在非洲,经历过种族屠杀,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此时,你还能够自信地面对全世界吗?
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我能体会到,学生们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自信"的含义,大多数人都不能从自我中寻求自信。
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什么
我刚到耶鲁大学时,同班同学互相做自我介绍,有一位来自菲律宾的同学给我印象很深。他在介绍自己时,讲解得特别详细:"我的名字(VincentPerez)由两个词组成,第一个词是典型的英语名,第二个词是典型的西班牙语名,我的名字包含着菲律宾曾作为殖民地国家受多国文化影响的痕迹。"
他没有感到自卑,用平和的音调回顾了菲律宾的历史。他的自信来自于一种信念:没有人可以因为非我以外的东西来贬低我,没有人可以因为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贫穷来轻视我。
2007年,我参加了北京宏志班的新年联欢会。孩子们各有各的故事,经济上的困难不但没有能带走他们的笑容与快乐,反而造就了他们超人的毅力和勤奋、朴素的态度与性格。在他们教室的墙角,小山似的堆满了空可乐瓶和饮料罐,这些都是从不喝饮料的他们大大方方地到其他班级和学校捡来的。这些废品让他们攒出了几百块钱的班费,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了一种自信。
差异既然客观存在,我们就应该坦然地面对。在人格上全世界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真正的自信应该来自于深植于心的这种信念。
中国式的家庭教育
在中国,很多家庭没有培养自信的环境,父母可以为了孩子把整个身心都奉献出去,总想把孩子的前途纳入家长的轨道和框架,按家长的设计去成长,不能按照孩子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去发展。
无论在美国还是英国,在餐厅总会看到一个现象,父母让孩子自己去点菜。孩子会直接对服务员说:"我要一个三明治,其中火腿两片,鸡蛋要生一点,加生菜,番茄片加三片就可以。"他们点得精细、具体。对比之下,中国父母替孩子点了菜,等菜来了,孩子又不吃,说不喜欢。但是,给予充分的自由,让他去点,他又不会。有一句英文说得特别好:"Charitybegins athome"(一切美德源于家庭)。没有平等,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自尊、独立和自信;从家庭中得到尊重,才能够建立发自内心的自信。
中国人的自信
一个人的自信和自尊,以及独立的人格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不是通过强调历史,强调遗产,甚至强调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得来的。四大发明怎么样,有四百大发明又怎么样?请到镜子中去看一下自己,从外套、上衣、裤子,到衬衣、内裤,上上下下,都不是我们发明的。因此简单地比较谁发明了多少东西没有意义。泰山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就在我的家乡,我热爱黄山,但是,我知道世界上还有比黄山更壮观、更雄伟的,难道因为世界上还有黄石公园、乞力马扎罗山、富士山,我就自卑了?
我们不用依赖历史的传承,不用依赖多么惊人的GDP增长速度,我们完全可以追求能够让自己幸福的目标。只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世界上的人不因背景不同,文化不同,是否有悠久的历史,也不因为人口多少,国土面积的大小而在自信上有所差异。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相信平等,相信自己。我们不用太在意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如何评价我们。将目光转向自己,自信也许更加长久和坚实。
与自己比较
中国人的自信往往来自于不平等。
你的月薪3000元,我的月薪l0000元,所以我自信;你骑自行车上班,我开车上班,所以我自信;你开本田上班,我开宝马上班,所以我自信;你开宝马320上班,我开宝马750上班,所以我自信。在欧洲,多数奔驰、宝马这类级别车辆的尾部,并没有出现在中国常见的"S500、750i"等用于代表性能的标志。欧洲的消费者经常要求取消车上的这些标志,而中国的一些人却特别强调要用这些标志来体现身份,从而获得自信。
这种来自于不平等的自信,可以在一瞬间转为自卑。开S500的会遇到开S600的,会遇到开劳斯莱斯、法拉利的,还会遇到开游艇和私人飞机的,最后在与沙特王子阿瓦利德私人购买的A380比较后,会彻底丧失自信。
如果真的要进行比较,那么就应该与自己比较,用自己今天取得的成绩与自己昨天的成绩进行比较,再与自己能够预测的明天的成绩进行比较。只要自己是在不断进步,哪怕取得的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是自己的胜利,是任何人无法剥夺的。
同样,中国不要与外国进行过度的比较,中国应该与自己的过去比较,我们确实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确实也存在很多问题,认清差距,认清问题,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让世界去说吧。这才是中国人应有的自信。
(罗宁摘自《风暴主播思考中国与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季平图)
不知 LinuxTOY 的读者中可有漫画迷?今天,blackheart 网友向我们推荐了 Ubuntu 漫画杂志 Ubunchu。之前,在 Shellex 同学那里也曾见到过一种 Linux 漫画杂志。在此,略作简要说明,一并介绍给喜欢 Linux,同时也喜欢漫画的朋友。
Ubunchu!
Ubunchu! 是一本日本漫画杂志,其中讲述在学校电脑俱乐部中的三个同学使用 Ubuntu 的故事。Ubunchu! 的作者为 Hiroshi Seo,目前已由 ubuntu-jp LoCo 的两名会员翻译成英文,你可以获取它的 PDF 版本。
Hackett and Bankwell
很有教育性的 Linux 漫画,主角为 Woody Hackett,一只看上去有点猥琐的企鹅,引导你如何进入 GNU/Linux 世界。目前已发行了两集,同样有 PDF 版本可以下载。
{ 感谢 blackheart & Shellex }
Filed under: Books | Permalink | Add to del.icio.us | Email this | 4 comments
从广州回乡下,以前是要搭船先到江门,然后搭车去棠下,再行三公里就到良溪了,那时搭的船叫花尾渡,为什么叫花尾渡呢?旧时很多人不识字,为免搭错船,就在每一只船的后面画上不同的花卉图案,以作识别。渡——广东人称船为渡,所以就叫花尾渡了,花尾渡在现在35岁以下的广东人已无认识及记忆,而且图片资料又甚少,所以有必要详细讲述,以留史话。
在我记忆中最早时的花尾渡拖轮是烧煤的,船身是铁红色,船舱装煤,有一块绿色的大帆布盖着防雨水,船顶有一支粗约50cm的大烟囱,长约三米多,通常漆成黑色,在上近顶处画有一个红五星,星两边各画三条黄色的波浪纹。因为在珠江水域的单行船都以红星为字头,长烟囱旁边有两个细烟囱,长约80cm,上部弯曲,这两个是汽笛,响起来震耳欲聋,在河道上三公里远仍清晰可闻。通常开船时或在河道转弯及紧急情况下拉响,成为珠江三角洲水乡的一道风景画,也曾经牵动很多侨眷等待海外游子归来盼望期待的心。
甲板舷有一排旧的橡胶轮胎或是用藤编织成榄形的球,用来减轻拍拖时两船的碰撞。当客轮在码头离开或埋岸时,拖轮与客轮要并排用缆绳紧固由拖轮将客船拖出或推入。广东人以男女恋爱相约去街称之为"拍拖",而恋爱成功要结婚称为"埋岸",皆由此起。而拖轮与客船分开称之为"甩拖",则是指恋爱分手。客轮没有动力,只有一台发电机,供给船上的电灯用,电压是36v,25w。四格舱位一支灯,每格舱位宽约60cm,用一件高低板隔开,高位约20cm,低位约10cm,高处放在头部,睡觉时遮挡住隔离的人。如果隔离是个大鼻鼾,那你就无法入睡了。
每个舱位都有个窗,是向下收藏式,提起来可以关窗,听说还有是救急逃生用,窗顶有一个阁架,上面放着水松木做的方形救生衣,在客船离开白鹅潭,船员就要旅客安静,教大家怎样穿救生衣。每一个舱都要教一遍,然后才开晚饭。这时服务员戴着口罩用托盘将饭依序派发,饭用鸡公碗装,有两条菜,一块肉,有时是排骨饭。约15分钟后,服务员就提着铝水煲给旅客饮用,服务很周到。战后的中国,提倡新风尚,那时人与人之间很和谐,令人怀念。船舱为三层半,底层装货,起到稳定重心作用,中层是四等舱,分上下床,约120个床位。上层稍细,是三等,约100个床位;再向上更短一些,约60多个床位。船员及服务员也在这一层,是为二等。在1974年左右,因大量知青来往,将舱底也改成客舱,编为五等。我记得那时母亲嘱咐我,买票前要向票务员要近舱口的上床位,因为一旦发生什么突发事情,容易逃命。
那时广州大沙头码头是客船通往江门、三埠、开平、肇庆、梧州、沙坪等地的客运码头,聚集了很多客船。与"搭船"与"搭车"的上落叫法相反,从岸上到船舱叫"落船",而从船舱到岸上叫"上船"。在1962年之前,搭客并不多,船舱宽敞干净,直接由岸边搭桥板落船。1963年后国内经济好转,人流大了,有时就要"过船"(因为等待出航的客船太多,泊埋几层,而先开船在外层,所以要穿过几只船)。到了1969年多了知青,船只也随之增加,班次也密了。而1974年后,更是经常有加班船,那时我试过要"过四只船"(穿过四只船的意思)!
以前花尾渡的字头是"曙光",江门船是曙光302、304,三埠是曙光305、306等。并且还分日班船及夜班船,日班船通常在早上八点开出,约晚上六点到埠;夜班船通常下午八点开出,次晨六点左右到埠。我通常搭夜船,客船开身后经过海珠桥出白鹅潭,沿路欣赏到珠江岸边灯光夜景。出了白鹅潭,就一片寂静漆黑,这时拖轮就解缆改为前拖。此时更是万籁俱寂,只有江水拍打船舷的声音。船身轻轻的摇摆,像在母亲的摇篮中。甜美地睡上一觉,在三等舱,有小卖部,烟酒小零食。在1967年,船上开始有广播,在晚饭时至九点播放一些广东音乐,早上用来提醒旅客起床。
在文革之前,夜船开出白鹅潭船员要点着几串炮仗,向江面抛去,然后撒纸钱,洒水饭。行至甘竹滩或莲花山,就停下船来,拖轮鸣笛三声,客船响钟三声,然后又是烧炮仗,撒纸钱,洒水饭。日船没有这程序,当时我很奇怪,问那些船员为什么。他们都不答,后来有次我搭日船,问起此事,船员说:"因为甘竹滩以前是险滩,曾经有沉船,死了很多人,鸣笛响钟是致哀,撒纸钱是买路,洒水饭是要饿鬼让路。你晚上问为什么,肯定没人回答你,晚上不能提起鬼呀。"
1966年文革开始了,破除迷信,取消了这个程序。在旧历七月,也是新历的八月,我搭船回乡下,走到甘竹滩附近,突然风雨交加。此时拖轮响笛长鸣,停了下来。客船船长打旗语和打灯了解情况,又大声传话,后来拖轮掉头过来,"拍埋"(停泊在一起)之后拖轮有人上了客船,我和一些旅客都紧张地想知道发生什么事。只听得两个船长在议论,拖轮船长说:"现在七月十四,走到这里,突然风雨交加,不知道是什么预兆,我不敢前进啦。又不让烧炮仗撒纸钱,这条船几百条认命,我负责不起啊。"客船船长回道:"撒纸钱你不怕回去被人'斗'(文革的流行词)啊!"两人商议了很久,拖轮船长说:"我宁愿掉头返回广州,早上再走一趟,人命大过天。"客船船长对我们这些在旁的旅客说:"你们什么都不要对别人说!"于是两船掉头返回广州,第二天早上再启航。
不过从此以后珠江内河航运就祸事接踵而来,甚至结束了它的辉煌。在1975年,肇庆船沉没,逝者甚多。那夜有一对嫲孙,本在下一站上船。但孙子突然哭闹,一定要上船,并跟着别人走到驳艇(在珠江水域航道旁的大镇,通常设有站点,此时就有一只宽约1.2米、长约5米的小艇。把小艇划过来泊在客船旁,艇家用手拉住客船的船舷,旅客要跳过去,儿童则由大人提过去,然后再将旅客载埋岸)。嫲嫲拗不过,只好跟着过艇。想不到当离开客船约二十来米,就看见客船沉下江去。所以老人家常言:"行船搭车,细佬仔扭计,定有怪事发生(坐船坐车,小朋友哭闹,一定有怪事发生)。"这个故事在当时流传于珠三角一带,那时正值文革紧张时期,事件马上被禁流传。而在1980年正月,一艘去三埠的曙光401客船在开平水口附近遭受龙卷风吹袭,霎时间沉没(据说是侧翻,不过30秒就全船沉没)。许多人在睡梦中逝去,震惊中外。次年,珠江水域取消了内河客运,正式结束了花尾渡的辉煌历史,成为了一段悲喜的回忆。
————————————————————————————————
作者:雄哥,文章来源这里,略有删改。
旧社会总不乏迷信流言的影子,从影子中细探一番,往往有令人惊喜却耐人寻味的发现。花尾渡从出现到消逝,那个时代的人文文化也可见一斑。或者今天在珠江夜游的游艇上想起当年渡船的故事,会为由前人在不断探索后新生的今天而感叹!
在管理服务器时,我通常选择使用 SSH 方式。以下是一则 SSH 使用技巧,希望对你有用。
创建快捷方式
当你在执行 ssh 命令登录服务器时,有没有被需要输入命令后面的一长串参数感到厌烦呢?比如,名为 serveradmin@domain.com 的用户要登录到 example.com 主机上,需执行:
ssh serveradmin@domain.com@example.com 你当然可以使用 alias,但 SSH 本身也提供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你可以为需要经常访问的远程主机创建快捷方式。
找找看你的用户主目录下是否有 .ssh,若没有,则使用 mkdir 创建一个;
使用你喜欢的文本编辑器(如 Vim)来创建 config 配置文件:
vim ~/.ssh/config 仍以前面的例子来说明,假设我要创建的快捷方式名为 lt,则加入下面的内容,其中 HostName 为主机名,User 为用户名:
Host lt HostName example.com User serveradmin@domain.com 保存编辑。
现在,你只要执行 ssh lt 就可以了。
Filed under: Cli, Tips | Permalink | Add to del.icio.us | Email this | 21 comments
在 Gmail写信框中偶尔不能按2选字。
解决方案:
改一下~/.fcitx/config
里面有个热键配置,好像是"第二三候选词选择键"吧,默认值貌似是2.
改掉它就可以了。
特地重装了一遍看默认配置:
那个功能整个有问题,关掉即可。
默认是SHIFT,改成空,Ctrl+5重载配置。
当初把这个注释掉都不行
在 Gmail写信框中偶尔不能按2选字。
解决方案:
改一下~/.fcitx/config
里面有个热键配置,好像是"第二三候选词选择键"吧,默认值貌似是2.
改掉它就可以了。
特地重装了一遍看默认配置:
那个功能整个有问题,关掉即可。
默认是SHIFT,改成空,Ctrl+5重载配置。
当初把这个注释掉都不行
原见于:
http://www.newsmth.net/bbstcon.php?board=LinuxApp&gid=606483&start=606483&pno=3
还没有验证。
原见于:
http://www.newsmth.net/bbstcon.php?board=LinuxApp&gid=606483&start=606483&pno=3
还没有验证。
cat src.cpp | mail username
cat << EOF | mail username
blabla...
...
EOF
//test.cpp然後��mymail,在最前面�subject和content。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std::cout<<"hello";return 0;}
uuencode thefilename test.cpp >> mymail
uudecode outputfilename mymail��行解�。
echo "mailcontent" | mutt -s "subject" -a attachment mailaddress
echo "天啊,快��美女�我把!" | mutt -s "拜神" -a nake.jpg ppmm@hotmail.com
相對音感的運用較為廣,主要是大多數的音樂除了無調音樂或單以音色為結構主導的音樂外,都是建立於有調音樂上。而相對音感也比較容易訓練,相比之下,許多具絕對音感者並沒有特別受絕對音感訓練,是以很多人以為絕對音感是其來自有或說天生的。但事實上並沒有人是天生就有絕對音感這會事-
音樂天份是自然而來,音準本身卻是人為設定的結果。有些人不經意地就有,是因為從很小的時候就接觸音樂,特別是要讀譜的非轉調樂器,如提琴、鋼琴。然而絕對音感的
"絕對" 常讓人誤解,誤以為是絕對,其實不然。
音樂的音高之定音,如 A = 440Hz (中央 C 低小三度)
是人為定出來的,並非自然律的。更精確地說,是每個民族於每個時代為方便或其他原因、甚至政治理由而定的。例如,西方於 Mozart
時代,其定音略比現在差了大約一個小二度 (半音),換言之我們現在的 C 快要等於當時的 C#。如果 Mozart
聽到自己的曲子於現在被演奏,可以說已被轉高了一個半音。至於西方定音為何越來越高,這和和提琴工藝、管弦樂的發展、歌劇院推崇飆高音等有關,有些人甚至用奇怪的宇宙論
(通常是行星間的關聯)、黃金分割比的論點來解釋原因,並有許多論文。
中國的民樂則沒有所謂真正的定音,通常是於表演前花旦吊嗓時,看當下能唱多高,胡琴樂手或伴奏樂手就定空弦的相對多高
(當然在樂器能有應有效果的程度內)。歷代官方則用銅鑄的鐘來定音,通常也稱作黃鐘,此名亦為一音名並有基準的意謂。但由於每一新朝代為顯示當朝之新氣象,往往每一代都毀掉之前一代的鐘,而重新作一定音。是以並沒有什麼頻律是一定要是什麼音,重要的是相對音程是對的。以上幾個論點在於,音高是被制定出來,甚且每個時代不同,是以沒有人是理所當然天生就能猜到這時代用什麼樣的音準,而有絕對音感。
前面所言,絕對音感之 "絕對"
常被人誤解也是在於音感並非絕對。人耳和視覺相當,有些時候看橘色會覺得有點偏紅,有時覺得有點帶黃,但你還是認為它基本上是 "橘" 色,因為在
"橘的大致範圍" 裡。音高本身亦然,一個有絕對音感的人,並不會因為聽到 441Hz 就認為是走音的 A。也有人誤以為有絕對音感者聽非建立於
A = 440 (假設其相對音程是 ok,但基音是於半音之間),會很痛苦。其實並沒有這回事。於音樂中,重要的是 "相對"
音高,而非絕對。聽者最多只是於一開始有些知覺,隨後問題並不大。這樣的例子也曾於 Mozart 的故事中提到,如有一回 Mozart
告知其他人,他們的弦樂器略於半音和半音之間。Mozart 並沒有因略低或略高於基準音而顯得痛苦。事實上於樂器中也不可能有
"絕對"這回事,因我們大多數的樂器其一並不幅合自然泛音系統,而是平均律,其二是樂器本身於每一個八度也因其製作、樂器狀況、故意的調律
(如鋼琴故意調成較寬廣的高低音域) 而不會有絕對的情形,但它們都是在相對上合、非走音的範圍裡。
有絕對音感者也不是每一個有的人都一樣,之間也有能力的高低
(又回到非絕對)。有些人只對自己的樂器靈敏,有些則都相當,有些人只記得自己樂器的某幾音,其它則不怎麼靈。這樣的情形和相對音感是一樣的,並非每個具有相對音感的人都是同樣功力,絕對音感亦然。
當然,雖然除去絕對音感的迷思,其最奇怪的是為何絕對音感無法形成於大人,而都是不經意陪養的孩童。這點許多人做過研究,但都莫衷一是。也有人發展出教成年人學絕對音感的方法,其是聽音的
quality 而非聽 "音高",有效無效則不知。就為何孩童容易陪養出絕對音感,筆者的猜想是孩童在學習音樂時並沒有所謂 "調" (tonal
center) 的概念,音高和音名本身是一個蘿菠一個坑。而後學習旋律時,其重點是在於相對音程,至於用哪個調起或哪個音是哪個音名並非重點,那時也等於是相對音較重於絕對音時。是以在音本身最抽象時,最容易建立哪個音高是哪個音名的絕對概念。當然,這個理論並無法完全解釋如胎教時,嬰孩已聽到相對的音程旋律等,是以此解釋也僅止於個人意見和少數理論之一。但至少在此能清楚
1) 音高是被制定出來的、2) 絕對音感並非天生,主要是孩童學習音樂時無形中陪養出、3) 絕對音感也有一聽覺上認可的範圍,並非絕對無誤、4)
絕對音感的能力是有差別的。
參考資料 http://www.modernmusician.com/index.php?story_id=327
This just in: Nerdy 16-to-25-year-old male science students are the most likely to be virgins of any of 185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Australian psychotherapist Stephen Carroll asked students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about their sexual past and their knowledge of Chlamydia. While the male science students had the least amount of sex, female art students reportedly had the most, and also knew the least about the common STD.
What's going on for all those lonely science majors? They're spending too much time in the lab, according to Carroll. And given that the majority of science classes are still predominantly male, these deprived men probably aren't going to find dates in their physics or engineering class. Maybe they should consider enrolling in drawing or painting 101.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让生命如夏花般灿烂,让死亡如秋叶般静美。——泰戈尔[印]
实话实说,如果不是《入殓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打死我也不会去看日本电影的。对于日本电影还停留在很早以前在佳片有约上看的《命》,那 也是一个让我感动的稀里哗啦的日本电影。其实和我一样抱有相同看法的人确实很多,在3月19日之前,网上根本找不到这片子的完整片源,也就是最近几天,才 在电驴和BT上出现DVDrip格式的下载,随之我家附近的小店里也能买到该片D5的碟片了。
人们对死亡一直是讳莫极深的,尤其是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一直是很消极的,当然像入殓师这样一个为死人服务的职业也一直是被人们所唾弃的。我想起一个初中同学,曾经他就是在火葬场工作的,当时很多同学家长都以他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接触影片之前,我先接触到了这片子的原声CD,刚开始我不得不借着片子的原声在脑子里构思情节,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当影片画面和配 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才发现久石让的配乐是那么的好!这也就是吸引我看这片子的另一个诱因,不得不承认久石让作为现在少见的New-Age配乐大师,配 得电影音乐毫不逊色于欧美大牌配乐大师,甚至可以说久石让的配乐让《入殓师》这部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因此我将以久石让的配乐作为主线,以音乐作 为切入点,浅析日本作曲家久石让在电影《入殓师》中的配乐艺术。
简单质朴的情节,旋律如歌的音乐构成了电影《入殓师》的整体基调,因此久石让对于电影中配乐的把握也是很有分寸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大提琴师,因此久石让就以大提琴作为主奏乐器,并通过简单的弦乐五重奏的方式演绎了电影《入殓师》中的主题段落。
久石让的配乐和欧美的一些配乐大师是不同的,欧美的配乐大师一般比较偏爱音画同步似的“对位”关系,他们追求的是音乐“似有似无”,将 音乐置于“背景”上的位置,着力让音乐来渲染环境,音乐甚至和音效等同。而久石让的配乐是不同的,他配的音乐多数是与画面平行关系的,看不出明显的音画同 步的感觉,但事实上此时的音乐却在着力刻画着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电影看上去节奏缓慢,但是却很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音乐成为了片子里的 另一个主角!将音乐参与叙事,这是久石让配乐的高明之处,从《菊次郎的夏天》再到为奥斯卡获奖的动画长片《千与千寻》所作的配乐,无不渗透着这样的思想。 而这一点让我想起了很多欧美的“另类”配乐大师,比如John Barry和Ennio Morricone,他们的配乐就很少音画同步,而更多的是用音乐参与叙事,用音乐刻画人物的心理,感染观众的听觉,用听觉唤醒观众内心的共鸣。
《入殓师》中有一个让大家记忆很深的段落,小林第一次参与入殓仪式以后,夜不能寐,他想到了很多,想到了自己早逝的母亲,想到了抛弃家 庭和情妇私奔的父亲……此时,随着小林的独白,镜头以第一视角垂直扫过了母亲的遗像和一些家什,并最终落在了小林拿出的大提琴盒上。随后我们听到了由男主 角的扮演着本木雅弘亲自演奏的入殓师的主题,此时镜头的处理非常巧妙,以一个平行移位的方式由现在联想到了小林小时候,与此同时配乐在大提琴干涩的音响 上,加入了钢琴和其他弦乐,凸显了温暖的爱的气息。这段配乐在影片原声CD里叫《On the record》,在其后的情节中,我们从小林的妻子的口中知道这支曲子是父亲最爱听的。其实我个人认为导演将这支曲子作为影片的主题是很明智的,虽然我们 听到小林独白中对父亲抛弃家庭与情妇私奔这件事耿耿于怀,但是音乐却在温暖的旋律基调上演化着,这是否也就为片子最后小林原谅父亲埋下伏笔了呢?这首曲子 最完整的出现则是在影片的最后,在原声CD里的名字改为了《Memory》(关于此段配乐,后面详说)。
影片的配乐有一个很容易让人忽略的主题,在原声配乐里出现两次,名字是《Beautiful Dead》,小林参与的前几次入殓仪式都有这首配乐的加入。配乐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是佐佐木扮演的老入殓师为一个年轻母亲做入殓仪式的情节中,当失去爱 人的大男人突然扑在死去的妻子的棺材上失声痛哭的那一瞬间这首配乐达到高潮。配乐以大提琴和其他弦乐组成的五重奏组开始配乐的主题,凄婉而哀伤,深入细致 的描绘着死者家属观看小林做入殓仪式时的复杂心境,让观众感同身受,配乐里的高潮段落使用小提琴升入主旋律,从小二度上的主题逐步提升,以大跨度而舒缓的 配乐描绘着那个大男人最终被小林和佐佐木扮演的老师傅的入殓师所感染,并失声痛哭在妻子棺材前的那种五味杂陈。音乐此时早已概括化了!这段配乐第二次出现 则是小林为澡堂老板娘做入殓仪式中出现,主奏乐器从大提琴变为了单簧管。钢琴上的一个富于试探性的动机引入了小林给澡堂老板娘做入殓仪式时的心理感受,随 后弦乐和单簧管进入,竖琴华丽的拨奏似乎描绘了澡堂老板娘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这次出现少了几分悲凉,却多了几分憧憬和希望,音乐终结在小林的妻子终于原谅 丈夫时的那浅浅的一笑……
影片中另一个闪烁着熠熠光辉的配乐段落,就在所有人都津津乐道的“田垄拉琴”那场戏中。这个配乐段落其实是从圣诞夜小林在NK公司吃鸡腿拉琴开 始的,小林首先拉奏的是圣桑的《圣母颂》随着画面的调转,我们看到了大量剪辑的小林为死者做入殓仪式,看到了小林忙碌的身影,而音乐也从《圣母颂》自然而 流畅的变为了入殓师的主题,这段配乐在原声CD里的名字是《Ave Maria-Okuribito》。在这里其实导演也通过音乐传达出了随着小林工作的深入,他也渐减在内心更加了解自己,更加了解了生命的真谛。这段配乐 是完整而一气呵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段配乐非常好,配乐开始于一部伟大的古典作品,可以说入殓师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暗合了《圣母颂》的某些音乐元 素,久石让简单而顺畅的处理这段配乐,不是生硬的将两个主题拼接在一起,当圣母颂的音乐和入殓师的主题平滑的过渡到一起的时候,音乐由C大调流畅的过渡为 了G大调的入殓师的主题,音乐一下变得明朗而开阔起来,此时弦乐适时的加入。由弦乐齐奏开始的入殓师的主题透着一股生命的气息,活泼而富于希望,尤其是画 面中美丽的白天鹅和春天的那一抹新绿。虽然片子描绘的是入殓的情节,可是却没有了一点悲伤的气氛,此时影片的叙事完全由音乐做主。当这段配乐中的小提琴和 中提琴加入时,我们看到了小林卖力的工作,不得不一边开车一边吃寿司,这段配乐最终结尾在小林忙完一天的工作出现在家门口发现妻子已经回来的时候……
影片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情节无疑是出现在影片最后,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场景中。随着父亲手中小石子的突然掉落,片子最感人的主题 《Memory》悄然响起……这段场景没有一句台词,一切全都靠音乐来描述,此时导演将小林对父亲的回忆与此时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情节,交织在一起, 我们看到了那张失焦的父亲的脸逐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这段配乐和入殓师的主题是完全一样,可是却充满了脉脉温情,父子亲情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中蔓延 着。当我看到这段情节时早已泪眼婆娑,不仅感动于父亲始终未泯的对家庭的歉疚,更感动于影片中音乐主题的呼应。这段相似的配乐主题在片子里的几次出现其实 都在暗示着小林最终一定要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很多人说结尾没有新意,其实这才是最大的心意!这正是奥斯卡评委最最最看重的一点:人性的回归!这一点无论 是亚洲电影还是欧美电影都会有涉及,尤其是今年奥斯卡的几部获奖影片都是以人性的回归作为主题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性的回归恰恰是这个社会最需要的!
回到配乐,这段配乐简单质朴,旋律如歌,大提琴和钢琴对话似乎是替代了小林和父亲的对话,虽然没有台词,却通过送石子这个情节含蓄地表 达了出来。是否可以这样说,大提琴这里其实象征着父亲,而钢琴则象征着小林?这段音乐代替主人公之口,或者说超越了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 小林多么想与父亲见最后一面,多么想和父亲说说话啊,可是现实,可是隔膜最终让他只能看到父亲僵硬的身体,只能通过抚摸去表达了。此时音乐似乎是虚拟了父 子对话,抑或是看到了父子之间本应有的正常关系。此时音乐将主人公的心境描摹的如此深入而透彻,细致而精雕细刻,纠结而毫不做作。这样的配乐我只在 《1900》里听到过那首著名的《Playing Love》,现在可以说我也爱上了这首配乐,它是那样的沁人心脾,以至于我不得不听了一遍又一遍……
其实久石让为《入殓师》所作的配乐是非常有特色的。比如小林澡堂里洗澡的情节里戏谑的配乐,比如小林参与入殓模特的情节中诙谐幽默的音乐,比如 小林第一次到NK公司报到时的情节中,有些试探又有些兴奋的主题,所有的音乐都非常有特色的渲染着气氛,烘托着主人公的情感。尤其是片尾字幕的时候,导演 为我们展示了一次完整的入殓仪式过程,此时的音乐跳跃而快乐,丝毫没有一点死亡带给人的黑暗和悲凉,似乎暗示小林最终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同时在家庭上喜 得贵子等等,而这一切都在这段旋律轻快的《Ending》里……
《入殓师》的情节和构架也许是简单的,传递的主题也许是浅显的,配乐也许是朴素的;可是影片的镜头设计却是独到的,剪辑和构思却是精巧的,久 石让的配乐却是细腻而精深的,影片所探讨的人生哲理却是深沉而乐观向上。可以说,我喜欢这部片子不仅仅是因为久石让的配乐,更多的是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 生的价值,生与死的哲理!